中國武術為什么那么吸引人?以至引人入勝、甚至令人如醉如癡?為什么無數古人要拋盡終身的心血去攀登武術高峰,還要在神秘的儀式中世代相傳?而今武術又以不可擋之勢走出門戶、越出國界、遍及六大洲、征服國際友人包括許多科學家、思想家的心魂?武術那不可抗拒的魅力根源于何處?
* * *
中國俗語說,“根深才能葉茂”。武術的確迷人,如詩如歌如古樸的神話。而其玄妙之根深深盤結在中國古典哲學里。這是無比肥沃的土壤,植根于其中,武術才世世盛開著絢麗的花朵,代代結下豐碩的果實。
許多人(包括中國人自己)至今還在詢問:武術里有哲學之說,是不是無稽之談?或者說,哲學之于武術,是不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或者僅僅是裝飾和象征而已?而且古人的哲學嘛,今天還有用嗎?還有說古人哲學是迷信是神秘主義的。
歷史的折疊也會造成無知,更何況古人的哲學近乎變成千百年沉睡之夢。但是我們不能永遠無知。夢境必須打破,再也不能視鉆石為玻璃、視金如土,更不能端著金飯碗哭窮。我們從哲學和武術的相互驗證中,正看到它們各自和相互的價值,重新看到其燦爛的光輝。我們幾乎重新發現:沒有中國哲學,便沒有中國武術;哲學是武術之本,武術是哲學的精美體現。
武術方法,就是中國古代哲人的方法
高層次武術訓練,特別強調從站樁或打坐要求入靜的方式起步。而這既是高級技擊基礎,同時又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
有用則見,無用則視而不見,是我們后來人“不老實”之處。它來自高度發達的功利心和自覺意識,即來自有選擇地觀察世界的后天習性。尤如為了回避強光而戴上墨鏡,雖然舒服,卻已經看不到世界的本色。
古人有比我們幸運的地方。他們的頭腦已經和我們一樣發達,同時還沒有喪失原始的直覺和本能,以及同大自然直接交流信息的能力,這是一種最優智力狀態。中國古人利用這種優勢,充分綜合加工,于是發現:世情人欲,以及五官感受,還有言語邏輯思維,都有局限性,有時甚至阻礙更精微、更廣闊、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尤如明鏡上的污垢遮住了光線,出不了影象或影象殘缺。于是雖然沒有制造飛機、火箭以至至今令人遺憾,卻發現經過某種處理,人的心靈便是最清沏的明鏡,可以原原本本地反映這個世界及其規律。從中發展了“去垢技術”,佛家稱之為“明心見性”,即把心打掃干凈,才能看到事物和自己的本性。那就是排除片面的感官刺激和意識障礙,進入身心內外感覺毫無差別、全面溝通的無欲狀態,靜收周圍世界和自身任何變動發出的不經折射的信息。然后返回有欲的常態,經過有欲與無欲的對照,再決定如何利用無欲之所得,在遵循不由人的規律范圍內,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去造福于人類世界。
單憑“有欲”必盲;有了“無欲”的知識作背景,則即使“有欲”也不盲。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就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至于有人拿來搞迷信,那不是老子的錯誤,正如有人制造殺人的原子彈不能歸罪于居里夫人一樣。
我們可以憑著現代科學和邏輯思維傲視古人,同時是否也該正視一下他們高于我們之處?我們只懂得“有欲”,不大懂得“無欲”。以“有欲”取得片面的信息,再而綜合加工、創造發明,雖然眼前非常舒服實用,整體上則是否后患無窮?科學的盲目進步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是否足以為例?工具代替人體固然方便,但是導致原始直覺和顯能轉入潛能,使人在許多方面變得無能,還要費力重新開發,是否又是一例?捫心自問,面對古人,我們有時是否象矮子看巨人,象瞎子摸象般可笑?
古人的“去垢技術”傳至今日,有武術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在里面。因為武術是可以用個人的身體和心靈來體驗古人哲理的一種非常難得的途徑,武術是這些哲理的身心體現和身心載體,其中有許多方面是無法用文字表達和記載的,并且僅僅靠代代武術家的體悟才得以傳承下來。而武術帶給習武者第一可寶貴的,正是認識世界和自我的、來自古人的這種哲理和方法。這也是我們重新、全面開發人體和大腦潛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
無欲和有欲相結合,言語、非言語相結合,邏輯、形象、直覺、靈感等各種思維形式相結合,顯意識、潛意識、本能相結合,非理性、理性、超越理性相結合,所有的認識途徑相結合并且融會貫通、一體化,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吧衩刂髁x”在神秘主義者那里并不神秘。那只是邏輯思維自認為唯一正確,把其他思維形式排除在“正確思維”之外,而給貼上的一個標簽。
哲學是武術的靈魂是它最深邃的內涵
以群經之首即綜合各個學科成果的專著“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和文化,始終強調宇宙事物雖千差萬別而理為一貫(即一而萬、萬而一)的整體觀。它不重視結構而重視功能,不重視具體過程而重視功能效應結果,雖然也重視區別但更重視共性,即重視局部與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功能同構和全息性聯系;天理人欲的矛盾,也是同理解決。
中國哲學也分出過派別。整個中國哲學史是道、佛、儒三家互斗互補、互爭互融的歷史,到了宋代則統一在儒家旗幟下,稱做“三家合一”。這種融合并不完善,代表民族自覺意識、隸屬中國傳統政治的儒家,盡管治理社會有功,對反映民族自然意識和潛意識的道、佛兩家卻施行了壓制。但是宇宙同根同歸的整體觀,卻是三家共同的基石。這個整體觀,也是武術理論的一個基石。
武術受到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和藝術的全面熏陶和滲透,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由于地理、歷史、個人思維方式和層次不同等原因,武術形成了流派眾多的繁雜體系。但是不論如何眾多,不論每派有多么神奇異樣的絕功秘法和高峰體驗,都大致可分屬道、儒、佛、醫、藝五大體系(其中醫、藝也滲透著三家哲理)。五家以強調身心雙修為共同的理論前提,在基礎實踐上又各有所側重并互相補充。不精確地講,藝術武術偏重形體神態造型和運動的樂感與詩情畫意,醫家實行身心治療與保健延年,儒家重視倫理道德即社會學和人際關系學,佛家是成績卓著的高級心理學,道家注重自然和生命科學。當然,作為武術,五家都提煉各自的技理和相應的內功。然而作為整體,五家同根,互通有無,到最高境界又要求融會貫通、殊途同歸。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武術是一家。 武術不僅僅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它本身就是身心運動和技擊藝術同哲學相結合以致融為一體的產物;中國哲學不僅僅是研究武術的工具,它本身已經是武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已處在武術靈魂的地位。因為中國哲學的獨有特征,這種地位是任何其他哲學所無法替代的。身心、哲理融為一體的程度,致使習武者非掌握中國哲理便無法掌握武術的高級身心技術;武術學習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層次的提高,都伴隨著思想方法的轉變;思想方法不變,層次無法提高。這就是說為了學到高層次武術,身心運動高級技術非與其中的哲學方法同時被習武者掌握不可。致于不論是技術還是哲理掌握的程度,當然因人而異。 武術講究動與靜的和諧 面對變化不已的宇宙與人生(即動),先哲發現其中有相對穩定的系統和規律(即靜)。而且只有以靜觀動,即從相對穩定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變化不定的因素,才有可能同時把握動靜變化規律,進而在實踐上取得動與靜的和諧。不難看出,中國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