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汪脈傳人石明老師,祖籍山東。幼時體質不佳,曾隨父學小洪拳,1949 年進京后,又向北京十老之一恒壽山的弟子崔省三學習武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參加工作以后,又學習楊式太極拳,正式拜在汪永泉的弟子朱懷元老師門下,并得到師爺的點撥。1979年冬至1980年初,開始正式設場授徒。2000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與世長辭,終年61歲。
石明先生對拳理有較深的理解,特別是教學方法能脫窠臼、有創見。我雖沒有直接跟他學習過,但間接地受到他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啟迪和影響。
就在石明先生去世這一年的五六月間,我聯系石明先生第一批入室弟子之一的張子辰兄,策劃以他的名義講述并執筆協助他撰寫了一篇悼念石先生的文章,最早刊登在2000年初秋的《中華武術》上,當時囿于版面限制,壓縮得只有六七百字。后來我又加以修改和補充,寫成《和石明老師學太極的日子》一文,找到當時負責中國太極網的周荔裳同志幫助,全文刊登在2000 年秋冬之季的中國太極網上。這篇文章,贊揚石明先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太極拳明師”,表達了石明先生的弟子及得其受益者由衷的心聲。
石明老師敏而好學,深究拳理,刻苦練拳,轉益多師。為了追求太極拳的真諦,節假日走遍京城各大公園,拜訪名師大家,曾駐足于天文館吳老(圖南)授徒的現場觀摩學習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究中,他不斷結合自己所學,細細品味太極拳深刻的文化內涵,從中體悟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領悟老子的“道”,加深對《太極拳論》中關于“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的理解,以求“明法、明勢、明理”,專心修煉太極拳之真意。他以異常的勤奮、較高的悟性以及驚人的癡迷,終于探得太極拳的奧秘,并總結出一套獨具特色、功效顯著的教授方法。
石明先生致力于教學的時間并不很長,如子辰兄等——他的第一批入室弟子,在拜師之前都已接觸甚至正式師從過一些名師練拳多年,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被當時并無名氣的石明先生所吸引。石先生對太極拳透徹的理解和與眾不同的訓練方法,讓眾人心悅誠服,認認真真地跟他學習了起來,隨后從學者日漸增多。
到20世紀90年代初,國畫大師李苦禪之子李燕先生也慕名來到石明先生處。據說,當時他深感太極拳不但與易經融合為一,而且其理也與繪畫相通。他是抱著探求和吸取太極文化豐富內涵的愿望前來學習太極拳的。經過與石明老師一段時間的接觸,有一天,李燕先生忽然帶著雕鑿工具來到紫竹院公園八宜軒石明老師教拳的地方,在一塊寬約半米、長有一米左右的大石頭上鑿下了巴掌大小的一個象形字——“明”,表達了從學于石明的感觸,也成就了一段武林佳話。余深以李燕先生之舉為然。
石明先生教學的迷人之處,是能按太極拳的道理循理求精、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首先,他把“無極樁”作為入室之基,入門先站樁,同時結合單操手、探海樁、活胯功等輔助功法,幫助不同的對象先在“體”上完成“挖溝開渠”的任務,使其能逐步體悟到太極內功的諸般內容。在拳架的一著一勢、左顧右盼、前進后退之間,他把太極拳的神、意、氣、勁、形的動分靜合,根據不同層次的要求,強調得是那樣細膩、得當、井然有序,真是看似平常卻非常,使習練者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地踏進了太極拳內功修煉的門徑。
石明先生的教學,重在實作,以事實說話。有一年,由馬來西亞太極拳院院長率領的一行五人,專程來北京到紫竹院公園向石明老師求教。在切磋中,石老師讓他們摸摸手、聽聽勁。一搭手,對方就身不由己地整個身體被黏了起來,腳跟離地,手足無措。五個人挨個試,無不如此。石老師告訴他們,這不是靠力氣硬拿、硬要,一切都是意氣使然,一切都是舍己從人、順其自然求自然的結果。為了進一步幫助客人體悟到其中的奧妙,他從垂柳枝上折下一段二寸多長的細柳條,自己捏住一端,囑咐對方一個人捏住另一端。沒有任何動作,更沒有使什么力氣,就見對方整個身體同樣被“提溜”了起來,腳跟離地,手足無措?腿藗凅@訝不已,挨個兒體會了一遍。那天石老師還乘興表演了“千斤墜”。他坐在那兒,讓對方身材最高、體格最棒的一位朋友用力拉他。這位朋友憋足了勁,不管怎么使力都拉不起他,而石明先生卻心氣平和,紋絲不動,像沒事兒似的。也就是在這位朋友欲罷不能之際,他忽然感到有股巨大的力量把他拽了過去,離地蹦起好高。最令馬來西亞朋友們叫絕的是,石明先生請客人們面對自己排成一行。后面的每一個人都用雙手推著前一個人的后背,第一個人則雙手前伸與自己雙手相搭。而且他提起一條腿,只用一只腳支撐全身,站立在地上。這時他請客人齊心協力合成一股勁把自己推倒或拉動,同樣依然紋絲不動,奈何他不得。不僅如此,他還用心意和內勁控制住對方,讓五個人,從最后一個開始,一個接一個,彈跳而出……太極神功,如此玄妙,使來訪者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石明先生經常強調,太極拳非常奇特的一點是,練什么扔什么。練著扔著,練勁扔勁,練意扔意。從有形到無形,走向自如,才是太極拳的真諦。正因為如此,他夢寐以求,想把自己傳授的太極拳術稱之為“如意太極拳”。
說起來很有意思,我與石明先生非親非故,平時也沒有什么接觸,既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也沒有直接跟他學過拳。石明先生逝世后,為什么我會想到應該為他寫篇悼念文章呢?非它,實在是“有感而發”!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先生在紫竹院設場授徒的第一批八位弟子,如楊家倉、黃震寰、張國健、張子辰、范理寶等都是我的良師益友,包括在石先生拳場站了一年多的樁后,方才被石先生收為入室弟子的“小朱子”朱喜霖,也與我過從甚密,互通有無。所以對石先生教拳的情況,包括他對太極拳的認識和教拳的理念、步驟、方法等,我林林總總知道得不少。尤其是我親身感知到家倉、老黃、大張、子辰、老范等這些良師益友,經過石先生的點撥和獨特的傳授,短短幾年工夫,一個個就突飛猛進,道技精進,比起以往在一起玩兒的拳友來高出了不是一星半點,而是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說不是同一個層次。差別在哪兒呢?差別就在對太極拳內功勁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80 年代初,我就是面對這種現實,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從而頻頻向他們求教,在他們的影響和幫助下,我也曾結合自己此前跟汪永泉老師和高占魁老師習拳所得,認認真真練過石先生傳授的那些東西。
石明先生對太極拳真諦的努力探求和授徒時不因循守舊,獨辟蹊徑自創一套卓有成效的訓練步驟和方法,功不可沒,因為這大大有利于太極拳的弘揚和發展,理應予以肯定,所以我萌生了一種應該就此寫文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加以研究的想法。
說到這里,我認為特別要提到上述那幾位第一批拜入石明先生門下的拳友,他們的經歷,可以說是對石明老師教學成就的最好詮釋。
在諸位良師益友中,楊家倉兄是我最難以忘懷的一位。他曾先后拜吳圖南先生和八卦掌名家李子鳴先生為師,學習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藝。家倉兄追隨吳老學習太極拳可謂十分執著,但又絕不故步自封,當他了解到石明對太極拳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傳授時,毫不猶豫地執弟子禮,向其學習。他不是一個心浮氣躁、見異思遷的人,他是以吳老的傳授為主導,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吸取各家之長來豐富、充實自己的。家倉兄穎悟過人,用我的另一個拳友朱喜霖的話講:“他跟石明老師學拳時,學了一個攬雀尾,整趟架子就全明白了!钡瓦@么聰明的人,卻從不自恃聰明而偷懶懈怠。他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