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馬有清據錄音整理,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第1版第50~53頁 關于陳家溝太極拳的來源,吳圖南先生演講說: “我想談談早年去河南陳家溝訪問調查的情況。在1917年我去河南省焦作,我打聽這里距離陳家溝只有二十華里,于是我由焦作又到了溫縣,因為陳家溝屬于溫縣。到了溫縣之后,我找縣教育科,請求他們幫助這次調查。 訪問陳家溝,陳鑫做介紹 溫縣教育科答應了并向我介紹說陳家溝這個村當時念書的人很少,只有一位叫陳鑫的,是比較有聲望的讀書人。于是他們陪我去找他。出了溫縣縣城往東北不遠就是陳家溝,那時陳家溝是有一道溝,溝邊有個大土坡,據說現在把土坡推平了。找到陳鑫開始談話時他有些顧慮,因為我們是由北京來的,他不知道有何事情,后來解釋清楚了,他弄清我們是調查陳家溝太極拳的事,他才跟我們談了起來。他自己是村里的私塾教師,他開設的私塾叫啟蒙學塾。 陳鑫跟我們介紹的很詳細。他說陳家溝這個村,每年在秋收以后農活干完了,就在場院里辦少林會,陳家溝的人會練的都到那里練,多少年來一直是這個規矩。他們陳家是世傳練炮捶的,屬于少林拳。據說他們家傳習炮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村里的人管他們叫炮捶陳家。 遇到蔣發教的太極拳傳人 我們問陳鑫既然你們是練炮捶的,那么太極拳怎么會到你們家的呢?陳鑫很樸實地說:陳氏族人陳長興有一年秋收后率子侄徒弟等在場上練拳,這時從村外來了一個人站在外圍觀看,看到熱鬧時他失聲哈哈一笑,他自知失禮,轉身急走,陳長興在后邊猛追。追了一段路眼看追上,陳長興伸手在那個人肩頭一抓,那人一回頭,陳就跌出去摔倒在地。陳長興爬起來就要拜師。此人就是西安開豆腐房的蔣發師傅,因回河南探母路經此地。后來蔣發和陳長興相約三年之后再相見.蔣發如期再來陳家溝,陳長興就把他接到家里拜師學太極拳。 正在談著的時候,由外邊進來一個人,陳鑫介紹說:‘他叫杜育萬。他也是練太極拳的。’我們便問杜育萬所練的太極拳的情況。杜告訴我們他練的太極拳是河南開封蔣發傳來的,跟楊露禪所練的是同一個套路、同一個名稱,也是由預備式、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等完全一樣。杜說:‘我們練的太極拳不是家傳的,是師傳徒一輩一輩師承下來的。最早時我們的上輩是在蔣發教陳長興的時候,也在場跟著輔學的。也給蔣發一些供養的。’談話以后,杜還約來幾個人練了練,我們看到他們練的套路是和楊家所傳的一樣。經過調查知道,陳家溝在那時候還有一支由蔣發直接教傳的人,尚存有蔣發的太極拳歌訣數首。陳鑫還談到陳長興是個直腰漢,形似木雞,人稱牌位先生。他跟蔣發學拳時,蔣發先教他練些輕松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練太極拳。又據說蔣發在陜西西安開豆腐房時,跟西安一位姓王的老師學的。這位王老師就是王宗(王宗岳)的后人。 陳鑫說陳家溝陳氏族人聽說陳長興拜蔣發為老師學太極拳,認為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因此,從此不準陳長興再教炮捶,只許他教外學的太極拳。所以楊露禪和李伯魁在陳長興功房里練的是太極拳。而陳家溝其它陳氏子弟仍然練家傳的炮捶的。 陳鑫發奮著《陳氏太極拳圖說》 陳鑫談到他自己時說他們兄弟二人,哥哥叫陳垚。他很感慨地說他父親讓他學文,讓他哥哥學武。結果他哥哥當了守備(相當區長)。他因念書一無所成,只當個私塾的教師。他跟我們說,要發奮寫本書,書名叫陳氏太極拳圖說。我問陳鑫會不會練拳?他說我既不會練炮捶,也不會練太極拳。我說這就奇怪了,你既不會練,那你是怎么寫法呢?他說他熟讀《易經》,既然叫太極就離不開《易經》。我把《易經》里卦的變象等等寫出來,插上圖,再把家里人練的炮捶往一起一湊,就是一趟太極拳。他還說太極拳在北京很時興,漸漸地南方也有了,正是好時機。我們還勉勵他等寫成時大家再幫助他想想辦法。 至于陳鑫的書為什么用圖說二字,因為宋朝時有陳希夷和二程以及邵康節等人,他們都曾做過《太極圖說》,陳鑫也就用這個名稱。至于書的內容,只求能以《易經》解說通了就成了。他的目的在于解釋《易經》,而不在于解釋太極拳。對這件事陳鑫跟我解釋說,他這本書拿出來不一定適合太極拳,因為他的目的不在這里。 兩個陳王庭錯把功名換 陳鑫還陪同我們到他家的墓地看了看。我們看到陳家第九世祖陳王庭的墳墓,前邊有一個小石碣上寫武庠生。武庠生就是后來的武秀才,相當于今天的小學畢業?墒穷櫫糗跋壬殃愅跬フ`認為明末的一個軍事家、也叫陳王庭的身上,說他有多大的功績,怎么能打仗等等。顧留馨先生引證的陳王庭是明朝的文進士,任巡按御史兼監軍御史;陳鑫祖先陳王庭是武庠生,是個秀才,這是一個不符合!睹魇贰飞蠈懙年愅跬ナ呛颖睆]龍縣人;陳鑫祖先陳王庭是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人,這根本是兩個人。為什么弄錯呢?我推測是有人利用明朝做大官來號召,以壯大陳氏太極拳的聲色而已。據知不久前顧留馨先生曾以讀者來信的形式給《體育報》寫了一段稿,他說關于陳王庭的事他引用資料引錯了,本應即時修改,但因所寫之書沒有機會再版,等以后再版時糾正過來。我認為他這樣做是對的,是按治學的辦法,有錯就改,尤其對史料問題更要如此。” 附:顧留馨更正錯誤的文章 (從略) 悶來時造拳,造的不一定是太極拳。 有人拿陳王廷的半首遺詞指證太極拳的創編人就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這首詞里說: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練太極拳怎么會愈練愈咳嗽痰喘呢?這就很不對題。后面又說‘造拳’,根據邏輯學來說,造拳二字不一定是造太極拳。就好像說馬是四條腿的獸,可以;因為正常的馬是四條腿。如果反過來說四條腿的獸就是馬,就不一定了,因為驢也是四條腿,老虎也是四條腿。那么他說的‘悶來時造拳’,你怎么能說他造的就是太極拳呢?這不合邏輯?墒堑浆F在,所謂的陳式太極拳還自以為是的那樣練。如果說陳家是什么創始人、或發明人,那只可以說陳式太極拳確是由《紀效新書》的拳經三十二勢,拿出其中二十九個姿式所組織而成的。至于太極拳則是由張三豐傳到王宗岳,由王宗岳傳到蔣發,由蔣發傳到陳長興,后由陳長興傳到楊露禪。一直到現在它的名稱既不變,套路順序也不變。這和陳氏的東西是風馬牛不相及。當前,太極拳運動仍然在挖掘整理、提高發展之中,他們的東西只可作為資料,有這么一種炮捶而已。至于說他那東西就是太極拳,我個人的看法,不那么合適。 太極拳研究會議,陳發科自認列席 大約在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北京成立以后,北京市也成立了一個民族形式體育委員會,主任叫張甄。他曾在北京市東城區八面槽大街召開過一個叫太極拳研究委員會議。我被邀請去參加開會。我到那里一看,除了練太極拳的人之外,還有陳發科和高瑞洲兩個人也在場。我向主席張甄提問說:今天開的是什么會?張甄說:“開的是太極拳研究會。”我問:要有不是練太極拳的人參加這個會應當怎么辦?是算他們出席還是算列席?因為列席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張甄說;“如果不是練太極拳的當然不能算出席?墒俏艺埖脑谧亩颊f是練太極拳的,請你看看這些人里有沒有不是練太極拳的。”我說:我提出兩個人,一個是陳發科,他是練炮捶的;一個是高瑞周,他是練五行捶的。后來我又問陳發科,我說:你自己說說你到底是練太極拳的還是練炮捶的?如果你們二位說你們是練太極拳的,今天是研究會,咱們大家就研究研究。第一,太極拳就是不使勁兒;第二,太極拳是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為原則的。根據它然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