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傳楊氏太極拳源于楊式太極拳,并由汪永泉繼承并發揚光大。汪傳楊氏太極拳的推手和技擊技法分為雙輕手、雙沉手、半輕半重手和混合手四種。雙輕手和雙沉手各有特點,共同之處是都在推手和技擊過程中,做到舍己從人,將對方引進落空后,發放或擊打出去。半輕半重手的特點是,在推手和技擊過程中,運用掤捋勁將對方重心牽動,形成我順人背之勢后,再用擠按勁將其發放或擊打出去。四種技法完全符合太極拳譜中太極輕重浮沉解中有關上手、平手、病手的說法。汪傳楊氏太極拳體現著慢、勻、圓、活,松、散、通、空的運動特色。聽、懂、化、引、拿、發是其推手與技擊之特點。四種技法理論和理念各不相同,招術不同,對應著不同的練法和用法。
關鍵詞:汪傳楊氏太極拳;推手和技擊技法;舍己從人;沾連粘隨;松散通空
1.前言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瑰寶。當代太極拳流派眾多,其中楊式太極拳流傳甚廣,較好保持了太極拳的精髓。楊式太極拳之創立、成熟、傳播始于北京。楊式太極拳一大特點是文武兼修。楊式太極拳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其形如流水、沉穩飄逸的行拳走架和驚心動魄、近乎離奇的技擊技法,以及祛病健體、延年益壽的保健功效,無不體現了我國數千年的文化底蘊。楊式太極拳是中華悠久武學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武術太極拳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其理論、養生與技擊充分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汪傳楊氏太極拳,顧名思義,就是由汪永泉繼承并發揚光大的楊式太極拳。由于汪傳楊氏太極拳傳承了更多內家拳的武術內涵和精華,因而北京市武協成立汪傳楊氏太極拳專業委員會,專事研究和發掘汪傳楊氏太極拳。筆者試圖通過對汪傳楊氏太極拳推手和技擊技法的分析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傳統太極拳術的理論、理念和習練方法,為傳承中華民族武學文化遺產注入更加豐富獨特的太極武學內涵。
2.汪傳楊氏太極拳的淵源
2.1汪永泉其人 汪永泉(1904-1987),號“在山”,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他從小就跟隨其父向楊健侯和楊少侯、楊澄甫父子學習太極拳,這使他真實地和比較完整地繼承了楊式太極拳推手與技擊術。汪永泉于1926年開始,先后在今是中學、協和醫院等處教拳,從學者眾多。朱懷元、孫德善、張廣齡、高占魁、張孝達成為汪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1977年汪永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始重新教拳,孫德明、齊一、王平凡、孫耕夫、丁冠之、彭誠等成為第二批入室弟子。在這期間跟汪永泉學拳的還有魏樹人、盧志明和劉金印等。[1]
1990年,汪永泉逝世近三周年之際,《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作為汪永泉的遺作面世。2006年8月經北京市武協批準,成立了“北京市武術協會永泉太極拳研究會”,汪永泉之子汪仲明擔任會長。之后,朱懷元著《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汪仲明、陳田良著《汪傳楊式太極拳修證實錄》;劉金印著《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與拳照》等相關書籍相繼出版發行。孫德明及其弟子的《關于楊式太極拳的傳承、挖掘、推廣》之課題,于2006年被列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作為該課題的成果專著《楊式太極拳大、中、小架系列解析》,于2011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些著作在太極拳愛好者中廣泛傳播,有效推動了汪傳楊氏太極拳推手與技擊術的傳承。
2.2 汪傳楊氏太極拳傳人 孫德明(1924—2015),天津寶坻人。年輕時曾師從商寶善學習楊式太極拳小架。1960年投在太極拳名師崔毅士門下,學習楊澄甫的太極拳大架及推手功夫。1978年再拜汪永泉為師,成為入室弟子,學習楊式太極拳中架及推手功夫。孫德明老師功法全面,推手技法獨到,功夫深厚,技藝精湛,深得汪傳楊氏太極拳真髓。[2]
參考文獻:
【1】汪永泉講授,魏樹人、齊一整理.楊式太極拳述真【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1
【2】孫德明傳授,楊瑞、齊犁編著.楊式太極拳大架與養生【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1
左:孫德明 右:楊瑞
3.種類和理論依據
汪傳楊氏太極拳的推手和技擊技法分為雙輕手、雙沉手、半輕半重手和混合手四種。
3.1 雙輕手 亦稱為虛靈手、輕靈手和粘連手等。主要特征是,在推手和技擊過程中,運用沾連術做到舍己從人,將對方引進落空后,發放或擊打出去。其理論依據主要有,無形無相,全體透空,舍己從人,沾連粘隨,快則快應,緩則緩隨,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3]松散通空,用意不用力,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引之使延長,力盡自然空。順著對方來力方向,將其引進落空等。[4]
3.2 雙沉手 也可以稱為松沉手和粘隨手等。主要特征是,在推手和技擊過程中,運用粘隨術做到舍己從人,將對方引進落空后,發放或擊打出去。其主要理論依據除了,無形無相,全體透空,舍己從人,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屈就伸,還強調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5]松散通空,用意不用力。運用如水行,柔中已寓剛,急流勢難擋,逢高則膨滿,遇凹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空必鉆入等。[6]
3.3 半輕半重手 主要特征是,在推手和技擊過程中,運用掤捋勁將對方重心牽動,形成我順人背之勢后,再用擠按勁將其發放或擊打出去。其主要理論依據主要有:惟接手先著力,不著力就不能聽勁,將對方來力的一半引化到身外,剩下的一半借力發人。要點不要面,刺皮不刺骨,接力不過腕,接手半邊空。[7]
3.4 混合手 主要特征是,在推手和技擊過程中運用上述三種技法以外的其他太極拳技法使對方失去重心或將其發放、擊打出去。其理論依據主要有,接手分清敵和我,彼此之勁不混合,不怕牽不怕扯,自由圓滿屬于我。掤捋擠按皆非似,妙手一招一太極。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以及採、挒、肘、靠等諸勁法等。[8]
參考文獻:
【3】王宗岳等.太極拳譜(清)【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25、236
【4】汪永泉講授,魏樹人、齊一整理.楊式太極拳述真【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7、10
【5】王宗岳等.太極拳譜(清)【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25、38、236
【6】汪永泉講授,魏樹人、齊一整理.楊式太極拳述真【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11
【7】汪永泉講授,魏樹人、齊一整理.楊式太極拳述真【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234
【8】汪永泉講授,魏樹人、齊一整理.楊式太極拳述真【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11-12
4.四種技法的特點
4.1 雙輕手和雙沉手之特點 強